第二节 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文章来源:山西高平 时间:2017/11/15 9:29:00 查看次数: 字体大小:[    ]

 

  一、战备动员和拥军优属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应对蒋介石建立独裁政府的企图,高平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党委指示,动员人民参军参战,随时准备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5年8月21日,太岳区党委、行署、军分区、抗联总会联合发出“紧急动员两万青壮年参军入伍”的号召,老解放区与新解放区的人民,认清目前的非常形势,立即动员起来,面向前线,面向战争,贡献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要求年龄在17岁以上、35岁以下的青壮年,踊跃参加到军队中去,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一个空前规模的参军运动。中共高平县委、县政府,于当月19日、20日两天内,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全县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全国解放。高平三区22日召开扩大干部紧急动员会,副书记马天福带头报名参军。他说:“八路军抗日舍生忘死,现在胜利了,胜利是打出来的。咱不当兵,胜利果实谁来保卫,是好样的跟我来。”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各区亦先后召开参军动员大会,在全县很快形成参军高潮。全县第一次输送适龄青年1000多人,第二次输送3000多人。陵高三区约有500名青壮年参军,仅石末一村参军青年就达40余人。同时,为配合部队作战,全区有200名民兵组成参战队,有400名群众组成运输队、担架队,随军行动,协助八路军作战,押送俘虏,运粮、运弹药、运送伤病员。不少民兵、民工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声势浩大的参军参战运动,群众热情之高前所未有,涌现出许多“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事迹。1946年春,全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输送了3个营的兵力,初秋时分又有近千人参军入伍。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在晋南、苏皖边、鲁西南等地,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国内战爆发。

 

  在全国内战爆发之际,中共中央清醒地估计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地确定了用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以期恢复国内和平的方针。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国民党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大打内战的形势,作出以人民解放战争“打倒蒋介石”的决策。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指导思想由“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由“制止内战,恢复国内和平”到“打倒蒋介石”,是面对新的形势,作出最后解决国内问题的抉择。

 

  面对极其严峻的战争形势,太岳四地委及时发出《反内战的紧急备战动员指示》,要求各县按晋冀鲁豫中央局、太岳区党委的部署,在群众中进行深入的战争动员,做好反内战的所有准备工作。为了支援前线的战争,中共高平县委紧跟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入宣传贯彻党的政治主张,成立了由党、政、军、民领导人参加的后方指挥部,全面承担战争动员、运输供应,伤员抢救等任务。县以下的区、村也分别成立了指挥部,实行战时体制,强化锄奸防谍和戒严工作,建立战时秩序,并组织工作队,一方面开展土地改革,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一方面组织兵源、组织民工参军参战支前,积极实施党中央“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的战略部署。1947年全县又有1400多名青年踊跃入伍。在解放战争时期,高平县先后有上万人入伍参军,走上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其中有2000多人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勇于奉献的高平人民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为了使人民子弟兵全力以赴投身到解放战争中去,解除其后顾之忧,对参战烈、军属家庭制定了优待办法,除在经济上给予优待外,还要求全县各行政村成立劳力优抚队,为烈、抗属户进行劳力优抚。劳力优抚队设正、副队长各一人,下设担水组、运煤组、运肥组、代耕组等,分别给军、烈属按时担水、运煤、运肥和耕种土地。通过劳力优抚,全县无一烈、军属户缺粮断水或耕种不了土地。当年全县还为4682户军属、139名荣退军人发放优抚物资计小米375.4石、小麦344.5石、杂粮145石、白面334斤、衣服116套、毛巾251条、袜子41双、鞋205双、草帽143顶、煤炭164车、冀南币86263元,有效地解决了烈、军属户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了做好复员军人的安置工作,县委、县政府将原高平县复员军人委员会改为“高平县荣退军人联合会”,进一步明确了联合会的任务和职责,积极做好复员战士回乡的安置工作。当入伍青年在前线打了胜仗立了功,县委、县政府就及时把立功喜报送到其家中,并在全县广泛宣传其英雄事迹。1947年春,高平籍战士刘全明在豫北淇县战斗中,带领一个班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最后在弹药全尽的情况下,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肉搏。他英勇顽强,奋力杀敌,当敌我双方各剩一人时,刘全明凭着大智大勇和顽强的毅力,将敌人杀死,保住了阵地,刘全明荣立特等功,并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家乡人民在接到部队送来的《豫北大捷立功喜报》后,于同年6月11日,七区公所立即组织群众,敲锣打鼓到牛村给刘全明家赠送了“战斗英雄”匾。

 

  1949年4月20日,高平县政府结合土改工作,根据太岳四专署命令,为解决好来本县安家落户的荣退军人的土地问题,特作出“留复员田”的决定。一是各区现在正进行土改的村,可根据村数及农民平均土地数,全区留出100亩(地多村多留,约计一村留5亩至10亩,能安置一个荣军,留下的地要逐级呈报县政府)。二是留下的土地由各村公所及农会共同掌握管理,借给少地缺地的农民耕种(谁种谁负担)。如借不出去,可低租租地,所收租由村公所、农会负责保管,将租数上报县政府,以作荣军救济之用。三是已结束土改之村,未分出的土地,不得再分,一律如数上报区公所,由区公所上报县政府,以作安排荣军土地之用。同时,县政府还决定对全县军属种田实行代耕办法,主要解决军属户种田缺少劳力的困难。具体办法:一是实行包干制,根据各村各户的具体情况,军属田可实行全部包干,也可包干一半,留一半种菜。军属户有能力耕种的,就不必代耕。二是包干产量,通过群众评议决定,本着军属户和代耕者双方都不吃亏的原则,做到公平合理。遇到灾情,另作处理。三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包干制的办法,既保证了军属户的生活,又提高了军属田的产量,是解决军属户种田难的主要办法。

 

  二、支前参战和南下开辟新区建设

 

  (一)支援晋南战役

 

  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战争。7月9日,胡宗南部之新编第一军军长董钊亲自指挥3个旅,由运城沿同蒲路向北进犯。11日,侵占闻喜、夏县地区。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在闻夏地区集中优势兵力,与敌人展开运动战。原高平独立营所在的第10旅30团参加了闻(喜)夏(县)战役,歼敌31旅全部,取得辉煌战果。接着,太岳纵队又发起同蒲战役,第10旅30团再克赵城。9月22日,临(汾)浮(山)战役打响,第10旅30团9连7班高平籍战士宋天明一次抓获俘虏20名,并缴获步枪12支。24日,临浮战役太岳纵队歼灭号称“天下第一旅”的胡宗南部第1旅,宋天明被部队荣记特等功,并给家乡送来立功喜报。中共高平县委、县政府对宋天明英勇作战的事迹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打倒蒋介石,保卫解放区,保卫高平。

 

  1947年1月,阎锡山调集3万余兵力围攻汾阳、孝义等地。3月,胡宗南部进犯延安。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中央军委决定晋冀鲁豫、晋察冀和东北战场的解放军实行战略性反攻,大量歼灭敌人,收复失地,配合陕北和山东解放战争,争取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18日,中央军委指示:“四纵队及太岳军区应在陈赓、谢富治、王新亭等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向临汾以南的河津、风陵渡方向挺进,相机逐一攻取晋南三角地带一切可能夺取的地方,迅猛地扩大解放区,大量歼敌有生力量,打击胡宗南侧后,配合陕北作战。”太岳区接到命令后,紧急动员全区军民,积极进行反攻作战的各种准备。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陈赓、谢富治、王新亭和太岳军区决定,4月初集中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3个旅2个分区部队,共5万余人,在134个民兵连和6万参战群众的支援下,向晋南守敌发起反攻作战。

 

  1947年3月至5月,在晋南战役中,中共高平县委、县政府组织民工2072人,由民政科长杨俊选和三区区长岳光带队,从三区杨村出发,到太岳四纵12旅驻地沁水小柿庄集中。高平支前队伍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担架队,主要负责抬运伤病员;第二梯队为弹药队,主要负责为前线转运武器弹药;第三梯队为粮秣队,主要负责为前线运输粮草。支前队伍先后参加了翼城、侯马、解县、运城等地的战斗,在敌人密集的炮火和飞机轮番轰炸下,高平民工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迎头苦战,主力部队打到哪里,支前民工就跟到哪里,并在前线开展“六好七坚决”活动,即群众纪律好、互助友爱好、爱护伤员好、完成任务好、与军队关系好、清洁卫生好;坚决保卫毛主席、坚决不掉队、坚决服从领导、坚决遵守纪律、坚决不开小差、坚决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高平支前群众自高平出发后,就紧随部队,枪林弹雨,一直活跃在最前线,特别是到达翼城后就坚持每人每天身负30多公斤的物品,步行100多公里,穿越于战火之中。第一梯队上前线时携带弹药及各种战斗器具,返回时抬运伤病员;第二梯队上前线时用扁担挑运弹药,返回时用扁担绑成担架运送伤病员;第三梯队每天冒着敌机的轰炸,源源不断地往前线运送粮食、蔬菜及各种物质。侯马解放后,高平民工继续随军征战,每天急行100多公里,穿插于前方与后方之间,克服重重困难,经稷山、临猗,克嵋阳、攻解县,合围运城。在运城战役打响后,参战民工抬伤员的捎上弹药,挖工事的捎上门板,凡接受任务后不带行李和干粮,以争取时间,节省体力。运城战役中,高平民工牺牲1人,负伤3人,出色地完成了参战支前任务。

 

  194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太岳武委总会召开评功大会,表彰在晋南反攻战杀敌立功竞赛中涌现出来的模范单位和有功人员,高平县受表彰的模范单位是刘兴旺、高升来野战连;评出的有功人员是医生陈子景,高平支前民工队共获得30多枚奖章。

 

  (二)支援陈、谢大军挺进豫西

 

  1947年夏,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5月至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针对蒋介石关于将战争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战略企图,以及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战略布局,先后作出三支野战军采取中央突破战术,转入战略进攻的新的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于6月30日突破黄河天险,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经鲁西南向豫皖苏和大别山地区进击;8月上旬,陈、谢兵团在阳城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制定进兵豫西的军事计划,部署渡河作战任务。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在豫陕鄂边区实施战略展开;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于9月越过陇海铁路进入豫皖苏平原。至此,三路大军都打到外线,形成“品”字形进攻阵势,直接威胁南京、武汉。随后,中原地区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太岳区党委行署号召全区党、政、民组织,努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积极支援配合陈、谢大军大举反攻、经略中原、展开战略进攻。太岳四地委随即抽调地方干部、组织野战民兵连队和支前民工随军南下,远征豫西。此时,高平县委、县政府为了支援全国大反攻,一方面积极号召全县人民踊跃报名参军,支援前线打仗,短短几天时间,全县就组织发动了1400名青壮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方面积极响应太岳四地委的号召,派出民工5407人、担架420副、县区村干部237人随军远征支前,四区还组织妇女做军鞋3530双送往前线。期间,高平县委、县政府还奉命从县、区干部中挑选了部分年纪轻、身体好、政治觉悟高、对敌斗争坚决、有一定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随太岳区南下干部大队队长宋烈挺进豫西,在中原新区开展工作。8月23日凌晨,陈、谢大军打响强渡黄河的战斗,一举突破黄河天险,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相继解放了豫西各县,建立了39个县的民主政权。高平随太岳区南下干部大队的人员,在豫西工委的领导下接管了蒿县,其他支前参战远征人员完成任务后胜利归来。

 

  9月中旬,为了加强豫西解放区各县的新政权建设,中共太岳区党委又决定从各老解放区抽调政治可靠、年富力强并具有一定政策水平的干部到豫西各县工作。高平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再次动员地方干部南下。10月,从县、区、村三级干部中选拔抽调出四区区分委书记闫海、一区区长张效呈、五区区分委副书记李国义、县工税局局长杨茂、县司法科科长陈季夫、县政府文教科科长王瑞甫、三区分委委员康德光、县武委会战训参谋杨彦国、一区农会副主席刘振邦、五区农会主席焦华、四区农会副主席苏志高、四区武委会副主任张景智、区武委会副主任李凤珍、二区武委会主任牛土才、县联社社务科长杨进贤及县、区机关干部、职工、通讯员,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农会主席、武委会主任、民兵连长、民兵、马夫、伙夫等近百人。由阎海和张效成等人带队,在县城集结以后,开赴太岳区党委驻地阳城县与济源县的南调干部合编为一个队。随后,这批干部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集中培训,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提高坚持长期在新解放区工作的思想认识。1948年元旦后,随太岳区党委抽调的800多名南下干部离开阳城踏上南下征途。在垣曲县渡河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阻击,又绕道在新安县西沃镇渡口渡过黄河,经宜阳县、伊川县、汝阳县、临汝县到达豫西区党委驻地鲁山县,接受党组织安排,到豫西各县展开对敌斗争和开辟建立建设新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以上南下干部大都扎根中原地区,与英雄的河南人民一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些南下干部中共产党员占到南调干部总人数的90%。事实再一次证明,关键时刻,在民族解放的大局中,高平县广大共产党员带头积极报名,舍亲别友,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勇敢地走向解放战争的最前线,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革命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

 

  (三)支援临汾、晋中战役

 

  运城解放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晋绥军区吕梁部队所部的配合下,由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指挥,于1948年3月7日发起解放临汾的攻坚战役。4月4日,中共高平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组织民工150人到邵原(今济源县)转运军火,送军鞋1500双。5月中旬,又组织民工600余人、担架300余副,到临汾前线支前,直至临汾胜利解放。在3个月时间内,高平总共派出支前民工2453人次、担架400余副,还有大量的支前物资。

 

  临汾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1948年6月发起晋中战役。晋中战役开始后,中共高平县委、县政府派三区区长岳光带领高平民工1731人、担架300余副,担负支前任务,主要是保卫麦收、断敌粮源、诱敌出动、野外围歼。高平民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在支前中帮助当地群众抢收小麦2000余亩,密切了军民关系,断绝了阎军部队的粮源,并与当地群众共同把粮食和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太谷前线。7月16日,阎锡山命驻守太谷第七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放弃太谷,增援太原,阎军回师途中,在大常村、小常村一带遭到太岳部队围歼。当时高平民工正活跃在前沿阵地,有一股阎军突围时,被高平民工截歼,缴获步枪30余支和大量战利品,阎军余部全部投降。晋中战役结束后,高平民工奉命撤回,沿途受到沁县、鲍店、长子等地群众的夹道欢迎。1948年,仅高平东关兵站就转运各种炮弹炸药等4593.4万箱(件),使用人力96313人次、畜力69105头次。

 

  1948年7月,太岳行署在阳城东冶村召开全区支前参战庆功大会,高平第一批支前参战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奖励。三区古寨村、回山村各被奖“参战模范”、“支援前线高尚光荣”锦旗一面;刘大汉、桂安根分别被授予“特等参战功臣”,各获光荣匾一块、小马枪一支;周玉庭、陈福昌、陈子文各获“参战功臣”锦旗一面;带队的区长岳光获“支前模范区长”称号,并获奖金1万元。还有一区西南庄村、二区圪台村以及一等英雄侯双印、李土根、贺锅孩等32人,二等模范李林寿、陈二侯、申玉驴等67人分别受到表彰奖励。此后,对第二次参战涌现出的一等模范郭保锁、李长胜、司可义等7人,二等模范尚英才、孙白驴、赵永昌等13人又给予表彰奖励和颁发奖章。这些参战英雄和模范个人及单位回来后,高平县也召开表彰大会,对121名参战功臣进行了表彰,每人颁发银质奖章1枚。

 

  (四)南下开辟福建宁德新区工作

 

  1948年秋,根据新的战争形势,中共中央把动员组织大批干部随军南下作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一项战略部署。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从各老解放区抽调5.3万名各方面的干部,准备赴鄂、湘、赣、苏、皖、浙、闽等省,包括500个县和大中城市1.6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开展工作。12月,中共华北局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决定由太行、太岳两区选调得力干部,组建一个南下区党委。具体要求包括1个区党委、6个地委、30个县委、100多个区委的党、政、军、民各级干部及后勤人员共约4000人左右。并决定区党委主要领导、军区司令部、财政金融干部由太行区调配;行署主要领导、组织部、政治部由太岳区调配。太行区、太岳区各负责3个地委、15个县委、55个区委成套班子的调配组建。任务确定后,太行、太岳区党委分别于1949年初展开紧张有序的动员组建工作。

 

  奉太岳区党委的指示,中共高平县委立即在县、区、村广大干部中宣传贯彻党中央和太岳区党委的战略决策,采取由下而上报名,由上而下批准的办法,号召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报名,县级领导干部首先报名,为各级干部做出表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解放全中国责任感的高平县各级干部纷纷报名,并经组织批准共101人南下,另有河南孟县16名南下干部编入高平县南下干部序列,构成一个县的县、区两级干部框架。

 

  1949年3月初,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高平县完成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的组建工作,由太岳三地委办公室干部杨浩林任县委书记、太岳三专署副专员梁栋初兼县长、高平县委组织部部长悦子文、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天瑞、县公安局局长康平、县武委会主任姜怀喜、区委书记王培珍等人组成中队政治部,杨浩林任指导员,梁栋初任中队长,姜怀喜任副中队长,康平任副指导员。中队设保卫股,由县政府财政科科长栗致荣任股长,县教育科科长任益民任副股长。中队下辖7个小队,其中县直单位的干部为直属小队,高平县各区干部为一至五小队,孟县临时调过来的干部为六小队。各小队均由区委书记或县委机关干部担任党小组长,区长或政府机关干部担任小队长。全中队共117人,其中直属小队由县委办公室干部秦新民、县政府民政科长朱壮英分别任党小组组长和小队长,队员35人;第一小队由区委副书记高生来、区长悦福顺分别任党小组组长和小队长,队员15人;第二小队由区委副书记明九海、区长王汉忠分别任党小组组长和小队长,队员13人;第三小队由区委书记秦光耀、区长孔祥贵分别任党小组组长和小队长,队员11人;第四小队由区委书记刘月庭、区长王秉太分别任党小组组长和小队长,队员12人;第五小队由县武委会武装科长姬志立、副区长毕士英分别担任党小组组长和小队长,队员15人;第六小队由孟县的区委书记李建林、梁邦权分别任党小组组长和小队长,队员有区农会主席陈治安、区长郭宇威、区农会主席冯永和、县武委会秘书袁静、区长刘正统、区委书记许峰、区农会主席王毅、区委副书记王西新、区长刘治国、区农会主席卫占山、区长傅绍堂、税务局局长阎希增等16人。

 

  1949年3月10日,中共高平县委在岳王庙召开动员大会,宣布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组建工作顺利完成。14日,部队到达长平村,15日乘车到达长治与太岳区各地、县南下干部汇合后,于22日到达武安。

 

  太行、太岳两区南下干部在武安县汇合后,迅速成立了南下区党委,对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3月30日,南下区党委召开长江支队全体人员大会,传达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南下区党委书记冷楚作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鼓励全体队员提高“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信心和决心。长江支队全体队员在武安集训一个月,系统学习新区工作政策,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对敌斗争经验,决心到新区搞好政权建设,永远做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锋战士。

 

  4月15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接见南下区党委书记冷楚、宣传部部长周壁、太行区党委书记陶鲁茄。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呢?‘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方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这里所说的内外,不仅包括中国与外国,在目前,解放区与上海也应包括在内。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是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诠释,也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经济政策的准确表述,为新解放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长江支队接到命令后,立即进行传达贯彻和部署南下。25日,4000多名南下干部从武安出发,徒步行军,向南挺进。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经邯郸、磁县、汤阴、安阳、汲县、蚌埠、滁县、南京、嘉兴、广丰、浦城、屏南、古田等地,行程2500余公里,于9月19日到达福建省宁德县,胜利完成由晋入闽的南下任务。行军途中,因环境恶劣,再加上长途劳累,第二小队队员冯石头在苏州病逝,长眠在南下的征途中。

 

  二中队到宁德后,同当地长期坚持武装斗争的游击队会师,宣布成立中共宁德县委员会、宁德县人民政府,并迅速接管司法、银行、税务、邮电等单位,同时各区领导班子也迅速分赴各区展开工作。由杨浩林任中共宁德县委书记,康平任县委委员、社会部部长,悦子文任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李天瑞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姜怀喜任县委委员、武委会主任,王培珍任县委委员、农会主席,秦新民任县委秘书;由杨杰任县委委员、县长,朱壮英任县政府秘书,王秉太任民政科科长,悦福顺任财粮科科长,任益民任文教科科长兼司法科科长,王则文任税务局局长,陈兴邦任地方税征收处处长,姚春富任银行行长;刘月庭、李德连、高生来、姬志立、秦光耀、明九海分别任一、二、三、四、五、六区区委书记,王秉太、王汉忠、毕士英、李裕唐、孔祥贵、焦树礼分别任一、二、三、四、五、六区区长;六小队全体队员调地委另行分配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直属小队队员吕学政在接管宁德后的对敌斗争中光荣牺牲,其他队员扎根福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贡献力量。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高平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以实现民族解放为重心,一切服从于和服务于解放战争的需要,不仅大力动员组织民众参军参战支前,而且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抽调数百名干部南下开辟新区建设。解放战争中,仅有20万人的高平县就有万余名适龄青年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名有姓牺牲在解放战争战场上的革命烈士就有2000多人。其中著名的革命烈士和战斗英雄有:

 

  刘全明,又名刘黑肉,1919年生,河西镇牛村人,1945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在豫北淇县战斗中最后孤身一人,英勇杀敌,荣立特等功,被部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宋天明,1924年11月生,马村镇麻地沟村人,1945年6月加入八路军,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战斗中先后荣立特等功5次、大功3次,被部队先后4次授予“战斗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刘大汉,1915年生,寺庄镇望云村人,在临汾战役中,积极报名支前参战,10余米长的木梯,别人是5里一替换,他则坚持一人抬到目的地,被太岳行署和解放军第四纵队联合授予“特等参战功臣”称号。

 

  崔建国,1926年11月生,寺庄镇碾则河村人,1946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以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而著称,被部队授予“孤胆英雄”称号。

 

  桂安根,1924年生,寺庄镇王报村人,1945年6月积极支前参战,在临汾战役中,被太岳行署和解放军第四纵队联合授予“特等参战英雄”称号。

 

  邵保群,1922年生,野川镇北杨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连队机枪班主力射手。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时,率先弃船跳入河中,为大部队顺利渡河扫清障碍,被部队誉为“强渡黄河的先锋”。洛阳城战斗中,立大功一次。1948年淮海战役时为抢救战友,英勇牺牲。
 

  杨贵生,1928年生,三甲镇赵家山村人,194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次阻击战中负重伤,后被提升为排长。1948年12月,在一次包围大申庄战斗中任突击队队长,机智沉着,果断指挥,带领队员英勇作战,不幸壮烈牺牲。

 

  赵邦杰,1922年生,北诗镇平头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第二野战军四兵团13军39师1154团一营二连指导员,1949年10月在广东廉江县石角墟村战斗中牺牲。

 

  田耕,1909年生,又名田泰运,河西镇官庄村人,共产党员,1937年参加牺盟会,是高平牺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等职,是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军事领导者。1949年在广西陆川战斗中光荣牺牲。

 

  周德海,1928年生,石末乡石末村人,共产党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130团二营四连战士、班长。1949年,在渡江作战中,率先登岸,英勇善战,只身一人拿下敌人5个地堡,战斗中壮烈牺牲,15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

 

  暴长枝,1923年生,寺庄镇伯方村人,1938年夏投奔国民革命军第17师师长赵寿山部下。1940年夏,赵寿山被蒋介石调离38军后,他秘密同中共地下党联系,随部队提前起义参加了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师译电员,后任师作战参谋,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在安徽蒙城战斗中壮烈牺牲。

        [打印]  [关闭]  [纠错]
分享到:0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山西.高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按作者意愿予以更正。
③ 信息热线:gaopingnews@163.com

首页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1999-2014 GaoP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平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1999-2014 E-mail:gaopingnews@163.com

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制作及维护 晋ICP备17006604号 网站标识码 1405810002 最佳分辨率:1024*768像素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33号

网上报警